【专家解读】《淮北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2017-2030)》解读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4-06-11 09:45 字号:

2018年8月8日上午,王峰副局长在林业局四楼会议室主持召开《淮北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发改委、财政局、濉溪县农林委、烈山区农水局和市林业站的专家以及市湿地办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一、解读提纲

(一)编制过程

市政府通过招标,委托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编制淮北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单位依据《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016年)国办发〔2016〕89号、《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2017年)、《安徽省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6年)等相关材料,通过调研、讨论、交流、征求意见,几易其稿,编制该《规划》。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主要针对淮北市基本情况、湿地资源概况进行了分析,结合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情况,对淮北市湿地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读,并进一步提出了淮北市湿地保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以《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016年)国办发〔2016〕89号和《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2017年)文件的发布实施为契机,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着眼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统筹湿地恢复与建设、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构建具有淮北特色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和“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

第三章 总体布局。根据淮北市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对湿地保护利用的总体需求,充分发挥淮北市独特的山水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和“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打造“一核三带六组团”湿地建设格局,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湿地保护利用网络。连通淮北市城区范围内主要塌陷区的朔西湖、东湖、华家湖、中湖、南湖、乾隆湖等,形成淮北湿地保护管理的核心;以萧濉新河、龙岱河,沱河、隋堤运河,浍河等水系为骨干,建成北、中、南三条贯通淮北市的生态发展带;在朔里、华家湖、刘桥、百善、韩村、任集,依托现有塌陷区或山区水库,打造不同风格的湿地组团。

第四章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涵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和能力建设工程三大类。针对具有淮北特色的采煤塌陷区开展湿地公园建设,服务城区居民休闲,做到“一湖一品”。按照“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发展目标,在湿地集中区开展湿地生态产业建设试点工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配套湿地开发完善湿地开发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科研监测平台建设等。

第五章 重点工程。按照“一核三带六组团”的湿地总体布局,在本规划期限内,建设15项重点工程,包括湿地恢复及功能提升工程5项、湿地公园建设工程4项、湿地生态产业园建设工程2项、湿地保护工程2项、重要湿地建设工程2项。

第六章 投资估算。淮北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投资估算按单项工程造价指标编制。所涉及工程的建设标准主要依据《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 5126-2004)等,经费计算依据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 (建标[2003]206号)和安徽省清单计价规范(DBJ34T-206-2005)等有关规定并参考现行市场价格。按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合理利用和能力建设3个方向对淮北市湿地保护发展建设工程进行了投资估算。

第七章 效益分析。《规划》实施的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生态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三个方面。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为了《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众多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将湿地保护纳入淮北市发展规划、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扩充湿地保护投资渠道、保障湿地土地利用权属和加强湿地保护宣传与教育等措施。

二、解读形式

采取市林业局负责通知撰稿解读。

三、解读途径

采取在市政府网站、市林业信息网网站予以公布解读。

四、解读时间

在《淮北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2017-2030)》公开的3个工作日内提交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