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

浏览次数: 作者:陶士军 信息来源: 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08-03-21 00:00 字号: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目标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一五”时期的林业工作,对加快我市生态建设和林业富民意义十分重大。根据省市关于“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在正确把握林业发展态势及我市林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基础上,制定《淮北市 “十一五” 林业发展规划》。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

(一)加快林业发展,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举措

森林能够有效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遏制土地荒漠化、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缓解温室效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湿地对维护水资源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同样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可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生态需求是目前人们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居首要地位。

(二)加快林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及林产品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加快林业发展,既能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又能满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改善投资环境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林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和谐良好的生态,就不可能有和谐美好的社会。加快林业发展,是改善生态状况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四)加快林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业,既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基本农田,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林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实现二次增值;通过培育种苗,种植花卉,发展经果林,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林草牧、林药、林果间作等生态复合型农林种植模式,可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二、“十五”期间林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特别是2002年市林业局组建以来,我市紧紧抓住林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林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树立大工程带动林业大发展的思路,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深化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启动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实现了林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完成人工造林15.8万亩,占现有有林地面积的26.3%,保存面积14.9万亩,平均保存率达94.3%,其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8.6万亩,长防林工程4.15万亩,相山绿化工程1.97万亩,其他造林1.08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庇护面积54万亩,建立苗木花卉基地5000多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66.8万亩,有林地面积60.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07.1万立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1%26.3%29.8%,森林覆被率达14.87%,林木覆盖率达18.44%,分别比“九五”末增加 3.834.51百分点,实现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

义务植树累计达1600余万株,比“九五”期间增长14%,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420万人次,义务植树尽责率由“九五”末期的20%提高到现在的55%,主城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化率分别达到38.6%和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

累计育苗1.55万亩,产苗5425万株,出圃率71%,分别比“九五”增长107%、88.7%、12%。

抚育中幼林累计达32万亩次,比“九五”增长113

累计封山育林1.95万亩,实现了封山育林零的突破。

绿色长廊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共绿化铁路、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283.5公里,县乡公路326公里,沟河、堤滩林带建设1199公里,村庄集镇绿化109005亩,山丘绿化40323亩 。

林业总产值6.65亿元,比“九五”增长216%。

林业建设投资达4139万元,比“九五”增长50.5%。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步伐。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绿色长廊、荒山绿化、经果林基地、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实现了林业建设由单一造林向造、封、抚、播相结合的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由政府推动向政府、市场、社会三轮互动的转变。林业重点工程真正成为国家得绿、群众得益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

2、深化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提高全民绿色文明意识。广泛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着力提高公民对全民义务植树法定性、公益性和义务性的认识。市几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全民义务植树氛围。通过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和登记卡制度,使人们植绿、护绿、兴绿、爱绿的绿色文明意识不断增强。2004年,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朔里煤矿被全国绿化委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3、推进全社会办林业,增强林业发展活力。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投身林业建设,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林业政策,发放林权证。大力推行拍卖、承包、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非公有制林业呈蓬勃发展之势,涌现出1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1户,最大承包面积达2000余亩。

4、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成以杨树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15.2万亩;以软籽石榴、红富士苹果、巴斗杏为主的优质经果林基地12.7万亩,其中石榴面积已发展到5万多亩,成为全国六大石榴主产区之一,产业和品牌逐步形成;建立苗木花卉基地5000多亩,并涌现出方圆园艺、四铺花卉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花卉苗木基地。以林星、金林板业公司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企业400余家,林星板业有限公司2005年入选中国纤维板行业百强企业,林业正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和新亮点。

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提升林业整体效益。坚持把科教兴林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技术培训、科技交流与合作,组建学会、协会、中介组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以上。石榴地方标准制定,石榴良种选育和示范园建设,银杏叶茶加工制作,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研究,石榴贮藏保鲜研究等一批林业科技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6、坚持依法治林,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政府出台地方规章,加强教育及森林公安、林政资源,种苗检疫等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林业行政许可,提高林业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开展“绿剑”、“候鸟二号”、“春雷”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同时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南湖人工湿地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

7、加强自身建设,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职能部门为目标,加强学习,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以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通过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学习教育、思想政治建设集中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四五”普法教育等活动,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履行职责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林业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绿色长廊建设先进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省营造林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市林业局也连年在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并获得市级文明标兵单位称号等。

“十五”期间,我市林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人们对林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认识不高,对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够,维护国土安全与保障粮食安全都是基本国策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认识不够,存在认识和行动脱节的现象;营林机制不活,投入不足,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职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林业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淮北市委  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林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实际和生态建设处于相持阶段的林业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实现在全省率先崛起的目标,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双百、双宜”城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全面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以城市、集镇、村庄绿化、森林公园建设为“点”;以道路、河渠绿化为“线”;以成片造林绿化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四旁造林、绿色长廊建设、森林城市、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经果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林业重点工程,形成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绿化、美化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到“十一五”末,“点”上新增绿地面积6.58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64%;“线”上新增绿化长度2250公里,绿化率达到95%以上;同时“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适宜绿化地段将全部绿化。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84.3万亩,新增林地面积17.5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70.6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10.5万亩,林木覆盖率上升到21%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260万立方米,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点”的绿化目标和建设任务

1)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28万亩,绿化面积达到3.5万亩。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2%,县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2)乡镇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50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4%;

3)村庄新增绿化面积3.80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70%。

3、“线”的绿化目标和任务

1)国、省道和高速公路。新增绿化里程50公里,宜绿化路段绿化率达到100%;

2)县、乡公路。新增绿化里程200公里,乡村道路新增绿化里程1200公里,绿化率达到95%以上;

3)河流、渠道。新增绿化长度800公里,绿化率达到92%以上。

4、“面”的绿化目标和建设任务

1)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成林面积7.5万亩,“十一五”末,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0.6万亩;

2)新建、完善农田林网40万亩,使全市农田林网庇护面积扩大到190万亩;农田林网建网率达到98%以上。

(三)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

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优先的位置,以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协调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于长远发展,保护与利用并重。使林业建设始终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协调性,并保持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4、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营造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均衡性、整体性。

5、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林业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把满足社会对林业的有形物质需求作为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增强林业与社会的紧贴度,同时坚持全社会办林业,依靠全社会力量发展林业。

6、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淮北市 “十一五” 林业发展规划》既体现我市“十一五”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又要充分反应林业适应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又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省林业十一五规划及相关规划相衔接。

四、“十一五”林业的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充分发挥绿化委“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评比表彰”的职责,加强各级绿化办建设,完成义务植树1800万株。把义务植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范围。实行属地管理制度,城乡联动,强化县(区)、乡镇政府和社区组织实施义务植树的职能。全面实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城区建卡率达90%以上。不断丰富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努力提高尽责率。加强市、县(区)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建立各级领导绿化示范点,制定管理办法,使其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严格落实部门绿化责任制,提高绿化水平。建立完善的义务植树督察制度,严格奖惩。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载体,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调动全社会参加义务植树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市国土绿化事业快速发展。

(二)生态体系建设

1、荒山绿化工程

我市现有山场面积19.8万亩,未绿化荒山近12万亩,且多为立地条件较差的岩裸地,绿化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开展封山育林的通告,将封山育林和雨季造林作为荒山绿化的主要措施,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新颁布的《封山育林技术规程》要求,对全市荒山进行规划,界定封山育林区,实施封山禁牧。加强区域生态治理,完成相山绿化工程,对化家湖周围荒山实施绿化。采取封、造、播、抚相结合,充分依靠自然力量对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森林植被,减少和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切实提高封山育林和荒山绿化成效。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加快全市荒山绿化步伐。

2、林业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村旁、路旁、塌陷地等“四旁”闲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四旁”造林1500万株。将四旁造林与发展庭院经济和林业生态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村片林,种植乡土树种,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四旁造林的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

3、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新建、完善标准化农田林网40万亩,坚持巩固北部、主攻南部、提升城郊的思路,重点加强陈集、双堆、南坪、孙町、杨柳、祁集、五沟、岳集等乡镇农田林网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塌陷区综合治理,坚持田、林、路、沟、渠整体规划,以县乡道路、沟渠两侧林带为骨架,重点乡镇每年建一个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片,使全市农田林网庇护面积扩大到190万亩,农田林网建网率达到98%以上,提高平原绿化整体水平,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绿色长廊建设工程

巩固提高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成果。将绿色长廊建设向县乡道路延伸,向沟河堤滩延伸,向村庄集镇延伸。完成道路绿化总长度1450公里;其中新建改建国省道(含高速公路)50公里,县乡道路200公里,乡村道路1200公里;沟河堤滩林带建设800公里。

5、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城市森林是城市之“肺”。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城市生态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标志,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加快营造城市森林。提高城市道路绿化的档次,选择乡土树种和高大落叶树种,减少草坪,建设城中绿岛。营造环城林带,建设城郊森林,加强城乡人工湿地管理,搞好小城镇绿化,巩固园林城市成果。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实现“双宜”,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到“十一五”末,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2%,新增绿地面积1.28万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

6、退耕还林工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抚育管护,发展后续产业,做好工程造林林权登记发证和政策兑现工作。加快沿山坡地退耕的进度,新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抚育50万亩次,新造林保存率达到95%以上,政策兑现率和林权登记发证率均要达到100%。

(三)产业体系建设

1、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选择在濉溪县的中南部、采煤塌陷区、沟河堤滩发展速生林5万亩,充分利用淮北的自然资源,鼓励企业、造林大户建立基地。

2、经果林产业

加快低产低效果园的更新改造,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枝嫁接、疏果套袋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杨洼湖和和村苹果、段园葡萄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新建宋町、新蔡、矿山集、石台等沿山坡地石榴和巴斗杏、赵集枣柿、任圩杂果等一批经果林基地。建立石榴良种园和科技示范园,通过示范引导,做大做强石榴产业。全市经果林基地面积达到18万亩,新增5.3万亩,其中石榴3.5万亩,巴斗杏0.5万亩,葡萄新增0.5万亩,其他杂果0.8万亩,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展石榴、果汁等林副产品加工,发展森林食品,延伸产业链。使经果林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3、花卉苗木产业

花卉苗木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把种植花卉苗木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渠道之一。加快国有苗圃的改革,提高其科技含量。扶植方圆、蓝宇等民营苗木企业和大户,加快渠沟等花卉市场建设,做大四铺和城郊苗木花卉基地,提高相山组培中心和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水平。建立市级林木良种基地,新增花卉苗木市场4处,花店30家,花卉苗木生产面积2万亩,年产苗木总产达2000万株,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苗木,并向周边辐射。

4、林产品加工业

以林星、金林人造板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加大贴面、家俱生产等系列产品开发力度,新增一条中密度板和一条贴面板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木材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建设规范南坪、临涣等木材市场,使全市木材加工企业年消耗木材50万立方米,年产量达15万立方米。

5、生态旅游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向森林、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游、农家游将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相山、塔山等森林公园建设,通过举办“榴花节”、“采摘节”等生态观光旅游活动,提高生态旅游品位,增加农民收入。

6、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

在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同时,开展野生动物的商业利用,重点抓好梅花鹿、野鸡、狐狸等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做到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规范野生动物经营行为,使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

(四)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各级防火办建设,明确部门职责,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增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扑救能力。重点林区要建立森林防火专(兼)业队伍,在封山育林区配备专(兼)职护林员,建立全市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加强森林防火通讯设施和瞭望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森林防火的预测预报、报警接转、扑火指挥能力。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基本方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体系和预测预报网络建设,严格监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完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市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强化营林措施,促进森林健康,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双线目标责任制和灾害应急预案。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3、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

开展野生动物和林区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掌握全市资源状况,加大打击乱捕滥猎、非法销售、非法运输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办证率达100%。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湿地作用的认识,编制湿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湿地,建立完善湿地监测网络。

4、森林资源管理

开展林业综合执法,严格行政许可,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林权管理,全市林权登记发证率达80%以上,严格林木采伐、木材运输、苗木检疫、林地征占用、种苗花卉生产经营等的管理,加大对乱砍滥伐、非法盗伐、乱占林地、无证运输等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开展古树名木调查,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档案。规范木材市场管理。进一步完善县区、乡镇林政资源管理网络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确保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

(五)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一五”期间,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步伐。

1、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石质山场植被恢复技术”、“杨树丰产栽培技术”、“石榴、巴斗杏品种的选育”等科学研究,提高全市林业的科技水平。

2、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大力推广果树高枝嫁接、疏花疏果、套袋、贮藏保鲜、营养钵育苗、雨季造林等实用技术,提高林农科技兴林的水平。

3、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划培训林农10万人次,使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4、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实行领导建立林业示范点制度,提升石榴丰产示范园、相山、洪庄科技示范园的档次和水平,发挥绿意、方圆、烈山、蓝宇、新庄等花卉苗木的基地示范作用。

5、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的作用。完善市林学会、花卉协会的职能,充分发挥石榴、葡萄等民办民管的中介、协会组织的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6、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新型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乡镇林业中心站,形成一支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协会、中介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技推广队伍。实行专业队伍与农民组织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六)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林业干部队伍素质事关林业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事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强各级林业干部队伍思想、组织、制度、作风、业务建设,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和执法队伍建设,为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加强思想建设。开展“争先进位、率先崛起”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开放意识、责任意识、法纪意识、民主决策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提高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2、加强组织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林业系统各类人才的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肃纪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各项工作都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监督之下。

4、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五不许”和国家林业局“六不准”等规定,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5、加强业务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建立健全公务员业务培训机制,继续开展周末业务学习课堂活动,有计划安排干部职工学习先进的林业科技、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淮发[2004]7号文件要求,明确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二)强化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坚持宣传是林业的第一道工序。切实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建设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营造人人热心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的良好氛围。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城乡居民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鼓励全民创业,参加林业开发;加大林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资、民资投资林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木、林地产权,加快林权证发放步伐,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坚持依法治林。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安徽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依法培育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森林资源,依法保护森林资源,依法实施对林业重点工程的监管,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行综合执法,加大森林资源、森林防火、种苗、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保护等依法行政的力度。做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全面推行林业执法责任制和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

(五)强化科教兴林。积极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建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强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林业科技人员和林农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多渠道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加大对荒山绿化、石榴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的投入。落实国家林业信贷扶持政策,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