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

浏览次数: 作者:王峰 信息来源: 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08-04-14 00:00 字号:

一、森林生态网络的基本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基本内涵

森林生态网络将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以森林为主体的有机整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分别由森林生态点、森林生态线和森林生态面构成。森林生态点是指以人类活动高度集中,与森林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斑点(块);森林生态线是以人类活动线、水体流动线、生态功能线为主线,人类活动相对集中,与构筑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密切的生态廓道;除此之外的其它森林生态类型区为森林生态面。点、线、面合理布局,有机结合,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各自互补协调发展,立体多层次,具有一定格局的动态复合森林生态网络系统。

2、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进步。发达的林业和稳定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客观要求。为加强生态建设,从199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1年,科技部又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十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省林业厅也根据我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和现有条件,按照现代林业和网络系统工程的理论,编制了《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这是我省由传统林业迈向现代林业重大跨越的新起点,也是加快实现“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省份之一”宏伟目标的战略步骤。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工作,通过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开展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和全面推进我市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使我市林业工作有了一个大的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林业发展的意见》,《意见》结合淮北林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决定》精神,以打造生态淮北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大力发展商品林业,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坚持依法治林,全社会大办林业;建立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林业工作新的政策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市林业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但是,面对我市林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还应清醒的看到,全市林业和生态建设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们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是针对我市森林资源相对有限,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需要越来越大,全市林业发展必须由传统的外延扩大转向内涵提高,由单纯追求森林面积增长,转向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优化布局,较好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按照现代林业系统工程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土资源,建立一个具有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二、全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现状

淮北市是一个新兴的能源城市,全市辖三区一县33个乡镇605个行政村,总人口203万人。2002年,全市国土总面积40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92万亩,山场面积23万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57.8万亩,有林地面积48.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50多万立方米;河流适宜绿化总长度578.7公里,已绿化长度423.1公里;渠道宜绿化长度998.3公里,已绿化604.7公里,农田林网庇护面积150万亩;现有荒滩荒地面积18万亩;沿山及坡地25万亩,塌陷区未治理面积10万亩,采煤新形成低洼湿地10万多亩;省国道总长度296.7公里,已绿化294.9公里;县乡道路476公里,已绿化220公里;铁路总长度72.5公里,已全部绿化;市、县、区建城区现有绿地面积1.92万亩,乡镇建成区现有绿地0.91万亩;村庄林地29.1万亩;森林覆盖率17.1 %,林木总蓄积量150多万立方米。

现有森林资源结构:防护林总面积19.51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40.6%;经济林总面积12.71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6.4%;用材林总面积15.2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1.6%;特用林总面积0.6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4%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全市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全市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面积为0.23亩,为全省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0.74立方米,仅是全省水平的三分之一。

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我市森林资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为每公顷46.5立方米,而全国平均为每公顷116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

3)结构不尽合理:中幼林多,成熟林少;用材林多,防护林和其他林种偏少。

三、森林网络体系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决定》精神,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追求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最大化和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努力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效益兼备,多层次、复合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建设的国土保安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

把改善生态环境和建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放在优先的位置,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协调林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于长远发展,充分认识林业发展现阶段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把发展森林资源作为林业建设的基础和首要任务,不断使林业自身发展进入良性轨道,使林业建设始终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协调性,并保持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林种结构调整,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林业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把满足社会对森林的有形物质需求作为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增强林业与社会的紧贴度,同时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大力推进参与林业,依靠全社会力量发展林业。

5、生态网络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营造一个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把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与各地林业实际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通过完善、补充使之成为系统,努力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均衡性、整体性。

6、多目标系统控制原则

森林生态网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管理的要求,建立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机制。要采用多项指标对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现状和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价,并从中筛选出影响最大的可控制指标因素,用于指导实践。

四、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城市、集镇、村庄绿化、森林公园建设为“四旁”绿化为基础;以道路、河渠林带(网)和农田林网为线,河渠、道路林带为骨干;以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相山绿化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林草牧示范工程等工程造林为面,农田林网为主体,实施煤矿塌陷区生态复垦工程,在全市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功能的综合防护林体,进一步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实现淮北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步骤

1)起步阶段(2004年——2007年)

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公益林占30%;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55万立方米以上;森林生产力由28立方米/公顷增加到40立方米/公顷;林业产值增加到2.3亿元;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公众对林业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60%。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的服务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生态安全预警机制,为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全面建设阶段(2008年——2012年)

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公益林占40%;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5万立方米以上;森林生产力由40立方米/公顷增加到45立方米/公顷;林业产值增加到3亿元;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以上;公众对林业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70%。生态市建设走上健康轨道。建成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建设工程,并逐步产生较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质量明显提高,社会福利和公益设施进一步完善。

3)提高完善阶段(2013年——2020年)

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8万亩,其中公益林占50%;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8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生产力由45立方米/公顷增加到50立方米/公顷;林业产值增加到3.5亿元;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公众对林业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80%。森林网络体系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全市生态文化氛围全面形成,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较强,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基本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点”的绿化目标和建设任务

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发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区域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森林的特有功能。森林生态点以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和功能要求,确定相应的建设内容。

(1)       城镇村庄绿化

1、市县区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1.58万亩,绿地面积达到3.5万亩。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2%,县(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重点绿化区域为濉溪县濉河公园、老濉河绿化林带;烈山区南湖公园、雷河河滨公园、东湖公园、乾隆湖公园、洪庄休闲垂钓中心、吴山口垂钓中心。

2、乡、镇建成区。新增绿地1.90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4%。主要绿化区域为濉溪县临涣镇、百善镇、刘桥、南坪等,相山区渠沟镇城镇绿化以及杜集区5个建制镇的绿化工作。将濉溪县临涣镇作为绿化示范点。

临涣镇现有城区总面积214公顷,人口3500人,绿地面积47.1公顷,绿化率97%,人均绿地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22%,规划达到25%的覆盖率还需增加绿化6.4公顷(96亩),主要建设地点为城区的公共绿地和环城墙绿化带。

3、村庄。新增绿地4.10万亩,绿化率超过70%。重点任务为各村庄片林的扩大和环村林的建设和改造。

(2)       森林公园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回归自然、追求森林景观资源精神享受意识不断增强,加强相山、龙脊山森林公园建设、结合我市发展战略,对全市所有山场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确定森林公园建设的规模。发展目标是:全市森林公园总面积8万亩左右。将相山森林公园(相山绿化工程)作为示范点。

相山绿化工程是对我市境内的相山山脉整体绿化,包括:前后黄里山场、任井山场,淮北发电厂以东至淮北煤师院以西山场、九一0厂西侧山场、徐暨山场、滂汪山场、孙谢庄山场。水平面积为1600公顷(2.4万亩),其中需要新绿化面积1000公顷,补植绿化面积600公顷。规划重点选用侧柏、杏树、合欢、椿树、楝树、楸树、槐树、石榴、紫薇、木槿、连翘、迎春等树种。目标是通过努力,逐步达到山体绿化率85%以上。实现山顶侧柏带帽,山下花果缠腰,山脚乔、灌、花、草延伸,努力把相山建成青山翠绿、四季常青、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绿树掩映,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森林公园、。

(四)“线”的绿化目标和建设任务

1、铁路和国道(包括高速公路)、省道。新增绿化里程50公里,绿化率达到100%以上。建设重点为S101S202S303S203S305五条省道和青阜、符夹两条铁路及合徐、连霍两条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加快矿区铁路的绿化步伐。将合徐高速淮北段50公里林带建设作为绿化示范线,林带两侧植树5行以上,宽度10以内。

2、县、乡公路。县乡道新增绿化里程250公里,乡村公路新增绿化里程1350公里,绿化率达到95%以上。建设重点为刘濉路、宿马路、濉皇路,濉岳路、五宋路。

3、河流、渠道。新增绿化长度900公里,绿化率达到92%以上。

(五)“面”的绿化目标和建设任务

森林生态面是森林生态网络中除点和线之外的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是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主体。要根据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状况和林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发展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1、人工造林30万亩,其中成林面积26万亩,未成林人工造林面积4万亩,规划期末使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8万亩;生态防护林面积发展到2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2%,其中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面积达到17万亩。建设重点为濉溪县以新蔡、马桥、赵集3个山区乡镇为主完成15万亩的荒山荒地造林;在烈山区宋町镇进行小杂果基地建设;在全市矿区塌陷区大力推行用材林基地建设。

3、新建农田林网40万亩,更新完善标准化、规范化农田林网50万亩,使全市农田林网庇护面积扩大到190万亩;农田林网建网率达到98%以上。选择百善镇农田林网建设作为示范面。

百善镇农田林网建设涉及农田8万亩,林网庇护率达98%,随着逐年完善,林网建设已经形成,随着幼林的生长,农田防护效能将大幅度提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平原林区农田林网的标准,把百善建成全省农田林网示范片。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设森林生态网络需要组织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层层签定责任状,认真落实造林绿化责任制,执行造林绿化检查验收和通报批评制度。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分明。

2、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与保护意识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林业产业的法规政策,宣传森林生态知识和增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意识为目的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把林业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民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3、强化法制,依法治林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安徽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森林公安、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执法工作,全面推行林业执法责任制和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古树名木及各类森林资源的安全。全面推进林权登记发证制度,切实规范林权管理。

4、坚持科技兴林,实施分类指导、分区突破。积极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加速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按照分类指导、分区突破的林业发展思路,对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和分级管理,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和灵活管理的政策。

5、出台政策,增加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林业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我市林业;四是增加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6、深化改革,活化机制。通过依法确立林权,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允许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出让、拍卖、入股等流转,允许森林、林木抵押和买卖,鼓励和推进林工结合,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等政策,保障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毁林举报,快速反应机制和病虫害预防体系,保障生态安全。

 

00四年九月